主要围绕于近代中国的对外邦交。邦交是困难与机遇并存的,倘若中国大胆接受西方近代文化,敢于革新,那么专治到民主共和的过度期就不会那样漫长。近代史舞台上,站在不同立场上开展救亡图存运动的近代历史人物也被作者剖析得轮廓分明。读毕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视角变得更加理性。关键词:邦交革新近代史人物《中国近代史大纲》是一部民国时期的学术著作,内容从鸦片战争写至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书中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历史材料的堆砌,甚至没有多少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这小小的,才五万余字的一本书,尽是作者思虑贯通后所得的精粹,说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一点都不为过。与我之前误读的一本由龚书铎和方攸翰主编,由北大出版的教科书《中国近代史纲》的论述风格迥乎不同。后者的论述中规中矩,通篇是各种注脚和引用,编写组的观点也被政治立场和教育意图所规范,所写所述除了比其他书详细一点外也并无可究可考之处。《中国近代史大纲》这本书读到后面,你也就可以发现作者的政治立场是亲国民党的。像书中所提: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无疑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1] ,还有书中最后一节“蒋总裁贯彻总理的遗教”,其论述多少有失公允。读者好歹要有点批判继承的态度,结合史实,不难发现其论述的偏颇之处。作者简介蒋廷黻先生一生留学十年,执教十二年,从政三十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是一位近代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担任过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作为近代史研究的鼻祖,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曾师从于他,这才有《中国剑桥晚清史》这本著作的问世。他主张兼重中外历史,在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看法。中国人的守旧性综观近代史,许多革新之所以不得行还要归咎于广大民众的愚昧和劣根性,未能积极配合正确的主张。开明而有预见性的人本在少数。革命若是没有健全的群众基础作为后盾,那是注定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