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2 |  大小:100KB

文档介绍
惨的战事家破人亡,还是与深爱的恋人分离苦苦思念,江滨柳总会执着说“有些事情不是你说忘掉就能忘得掉的”执着只存在于他内心的念想,他不会想到也没勇气去冲破它,把或许能改变局面的行为付诸实践, 而是固执的将自己锁在悲哀中。他说, 民国三十七年她要回老家过年, 和她在公园分手。结果就一辈子没再见。护士惊讶道“那你这四十多年,都一直在想她? ”是“想”不是“找”。预料中的等待远短于四十年, 然而没等到归人, 诧异与强烈思念却并没能促使他做些什么。从分开到自己向生活妥协之间, 有十几年隐忍, 即使困难, 江没有尝试亲自去找云之凡,甚至也没提早登寻人启事。他只把心中的话留成许多未寄出的信件, 在幻梦中被云之凡拒绝。或许在江内心深处, 恐惧却也知道云会不赞成自己的做法的; 或许, 他也曾怀疑过是自己不作为导致了这样一场爱情与人生的悲剧, 却始终跳不出性格的束缚, 到最后还天真固执眼睁睁看着恋人否定自己。《暗恋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人物的要求,但赖导并没选择所谓著名人物作为悲剧主角; 相反, 他突破了这层限制而直接将更接近人民生活的“普通人”放上舞台,为“共鸣”创造了更好条件。三. 结语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是建构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的。它遵循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摹仿说定义与净化效果, 以及在悲剧人物的设定上也基本符合亚的“过失说”。但它突破传统戏剧的模式, 大胆运用“戏中有戏”、多戏同台、“普通人物”等创新做法, 将读者深入镜头, 体会悲剧所摹仿、表达的人生, 引起共鸣与沉思;另, 它挑战运用戏剧的交错与相互照应,让“寻找”的主题以更加富有深意的方式呈现, 耐人寻味,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跨越性伟大话剧。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 诗学诗艺[M]. 罗念生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 12.19-39.Print. [2] 赖声川. 暗恋桃花源剧本.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