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直接体验,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相关文化的学习应有利于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处理好音乐体验与非音乐体验的关系。新课程理念还要求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于是, 老师使出浑身解术, 为了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设计了一个又个的问题和环节。大家在课堂上玩得热热闹闹的, 看似体现了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的教育理念, 可学生最后却连要求学唱的歌曲都不会唱。这样华而不实的音乐课, 最终成为一节无效的课。在课堂实例中, 将听到的音乐语言化、图画化, 似乎成为了一种流行手段, 教师要求学生将听到的音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用美丽的色彩描绘出来, 这实际上又是用非音乐的手段去表达。而实际上,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 它不会展示一幅图画,而是音的强弱变化,学生的感受是抽象的,而不是图画。这样我们又进入了多元化教学的误区。我们在导入开始就习惯一味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进入教学, 从歌曲题目或是歌词里做文章, 使音乐课变成了文学课、历史课或者是美术课。因此, 音乐课堂中, 我们不应刻意用文字来表示音乐。让音乐课堂回归自然吧! 音乐首先是一种听觉体验而非视听体验, 能够识谱并不代表音乐素质的高低, 能驾轻就熟的表达音乐, 进行音乐的体验才反映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音乐素养。所以对于复杂的音乐要素, 我们要让它简单化, 与音乐本身无关的知识要弱化。始终清楚课堂中要让学生掌握什么, 学会什么, 所有的拓展内容要与音乐联系。培养学生的音乐态度,把一个朴实、有效的课堂还原给学生。新课改这些年, 我们的确走了不少弯路, 被一些形式化虚化的过程蒙住了眼睛,”路走远了, 我们需要停下来思考当初出发的目的。”音乐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聆听— 表达— 创新的过程中, 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中的形式美和丰富的情感, 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朴实、有效、高质量的音乐课堂, 才是教师努力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