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试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与心理学群体理论审视群体性事件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104KB

文档介绍
抚、疏导和社会大众的舆情引导。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加强与民众之间的政策沟通、风险沟通,将重点放在对老百姓的教育、服务、疏导与风险意识培育上,关注社会风险的累积与放大过程,完善相应的约束机制,使民众在权益或利益受到侵犯时诉诸于合法渠道或手段,而非群体性集会、上访、静坐、游行、罢工甚至暴力,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除由政府部门采取应急措施以外,还应当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建立舆情监测体系,以加强对舆情的全面、准确掌握和分析,以指导应急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参考文献[1] 陈春花. 组织行为学[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7 [2] 戴维· 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3]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 弗朗西斯· 福山.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 彭志华译. 海南人民出版社, 2004 [5] 刘子富. 新群体事件观——贵州瓮安 6· 28 事件的启示[M]. 新华出版社, 2009 [6] 于建嵘. 《中国骚乱事件与管治危机》.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 2007 , 10 [7] 刘亚静. 群体性事件相关概念之界定[J] .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7 [8]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M] .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9 [9] 童星, 张海波. 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J] . 学术界, 2008 [10] 孙建敏. 组织行为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11] 毕德. 群体心理的变迁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 广西大学学报, 2000, 22 [12] 菅强. 中国突发事件报告[M]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