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的降水要求为标准。二、计算模式的确定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主要的含水层和相对的隔水层。由于主要的地下水为潜水,采用管井降水可选择潜水完整井和潜水非完整井计算模式。从理论上说,用完整井和非完整井都可以达到降水要求,但设计的井深、降水井的影响半径等重要参数将有所区别。若采用非完整井,井深位于潜水层内,在降水前期按照设计也能起到较好的降水效果,但在后期要考虑人工湖蓄水带来的影响。在人工湖蓄水可能带来降深范围内水位上升的情况下,采用非完整井模式,井深较小,前期和后期虽然都可以在邻近人工湖地段相应的采取补救措施,但基坑底部粉、细砂层的含水量也很大,基坑降水的面积也很大,在人工湖蓄水的影响下对排除人工湖蓄水带来的影响缺乏可靠性,在基坑范围内水位上升的情况下有可能要延长降水工期。从基坑周边环境的角度去考虑,若采用潜水完整井计算模式,将井一直打到相对隔水层,即粘性土层。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我们了解到在基底和湖底下存在着粉、细砂层,该层的层后相对较大,平均厚度达3.5m,渗透系数也较大,因此该层含水量也较大。在降水工程后期,我们可以采用自渗井将人工湖蓄水带来的地下水引入粉、细砂层,再通过地面抽水,将水排至地表,这便能有效的控制粉、细砂层以上的地下水位上升,同时也排除了人工湖蓄水带来的影响。自渗井在前期降水工程中就可以施工完成,前期可作为抽水井,能够在没有人工湖影响条件下提高降水效率,保证工期。后期可作为自渗井,排除人工湖蓄水带来的影响,也无需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几乎所有的降水施工可以在前期一次完成。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比较,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及后期的施工维护,选用完整井较为合理。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和论述,降水井一直设计到了相对隔水层,上部以潜水为主要的地下水,根据以上两个条件,主要考虑到后期人工湖的蓄水影响,降水设计计算的模式可确定为潜水完整井模式。地下水位不透水层图3-1潜水完整井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