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急救中心建立运行于1984年,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较滞后,直到1997年前,一线急救人员均为临时借用,且数量不足,车辆及急救设备的配置十分简陋,“院前急救”基本维持在“运输型”状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同志于98年初转业,被上级安排到这里工作,当年的10月开始负责医务科工作,面对当时工作形势,他大胆的提出了“转变急救模式”由“运输型”向“急救型”转变的工作设想,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他还提出,急救模式转变的基础是人的认识的转变和人的素质的转变。基于这种思路,上任后,他首先开展急救人员大练基本功活动,在软件上逐步完善各种医疗“规范”、“制度”Р等,建立和恢复相关的培训,考核制度。首次执笔编写了中心第一部《常见危、重症院前抢救预案》、制定了《××*市急救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使院前抢救、应急能力工作有章可循,步入了正轨,车载急救设备逐步得到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他本人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新课题,多次在省级以上会议和刊物发表了专业论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更新知识,掌握新的院前急救技术。每当引进一种新的技术(如:不同性能的呼吸机、除颤、起搏仪等)首先都做到自己先掌握,再传授给其他医护人员。经他这些年的辛勤耕耘,市急救中心的医疗急救工作,有了明显的改观,实现了向“急救型”转变的设想。在急救医疗管理工作上,他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注重医护驾能力建设,开展业务学习、技能培训和考核,抓好业务管理和技术应用,加强各类专业人员对急、危、重病情的判断和应急抢救处置能力,做好急救设备和车辆配置、维护、保养和使用工作。在急救服务中,提倡做到Р“三明白”---即让病人或家属明白病情,明白治疗措施,明白收费标准;“四到位”---即车子开到位,担架抬到位,救治措施到位,沟通告知到位。在他的带领下,中心的业务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Р××*同志是默默奉献在“120”生命线上的特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