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 受构造应力的作用,白云鄂博群褶皱变形,形成紧密的线型褶皱和深大断裂带。由于比鲁特岩组各岩层之间抗压强度的差异,形成一些层间滑动和断裂,使地壳深源物质沿应力形成的软弱面或断裂通道侵入。在地表可见到一些顺层发育的辉长岩脉和煌斑岩脉。辉长岩脉和煌斑岩脉本身不含矿, 但其两侧的岩层金含量普遍较高, 热液变质作用明显, 蚀变以硅化、硫化物化和绢云母化为主。空间关系表明金可能来自深源, 且沿镁铁质残余岩浆向上迁移。二者运移虽处同一构造空间,但在时间上属分离的事件。华力西期构造作用,使该区断裂活动加剧,发生大面积的岩浆侵入。富含金属硫化物的含金成矿热液沿构造断裂通道向上迁移, 在比鲁特岩组第一、二岩段, 以硫化物―石英细脉的形式沿岩层的片理、层理和裂隙沉淀, 富集成矿。地表可见以小角度切割页理及沉积层理的闪长岩脉、花岗岩脉和细晶岩脉, 并切割、穿插辉长岩脉和煌斑岩脉。其周围岩层金含量普遍偏高。 3. 成矿后期阶段: 主要发生在印支期。最明显的深大断裂带为矿区南部 12 公里处的合教―石崩糜棱岩化带,该带在矿区西部与高勒图断裂带聚合。因此矿区褶皱带是位于这两个逆掩断层之间一个构造楔内的紧密褶皱带。该期构造运动使白云鄂博群褶皱带再次发生褶皱变形, 强烈的变形作用使浩尧尔忽洞向斜发生倒转, 其枢纽陡倾伏至近于直立。南翼岩层内(含矿层) 发生小的褶曲和拖曳褶皱。热事件以花岗岩脉、伟晶岩脉的形式出露地表, 多以不规则状切割页理及沉积层理, 并切割、穿插前期岩脉。成矿热液主要为热水溶液, 以方解石―石英细脉充填于矿化带及其周围的构造破碎带内。蚀变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化。金矿化程度较主要成矿期弱。 4. 成矿期后阶段: 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和喜山期。区内发育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平移断层就是这二期造山作用的产物, 并呈向西逐步下降的断层系。断层使矿体发生错位, 属破坏阶段。应在以后的勘查与开发中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