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痧烂喉痧是外感温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属于温毒范畴。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为主要特征, 多发于冬春二季。(本病因其有咽喉溃烂,肌肤丹痧,故称“烂喉痧”; 因其肌肤发生的痧疹赤若涂丹, 又称为“烂喉丹痧”; 因其具有传染性,能引起流行, 故名“疫喉痧”、“疫毒痧”、“疫痧”、“疫喉”、“疫疹”、“时喉痧”等) 下篇第十六章叶天士《温热论》【原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原文】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 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原文】热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 则有不同也。第十七章薛生白《湿热病篇》【原文】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 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名词解释逆传心包:邪在肺卫不解,不顺传气分传入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的过程两阳相劫:风邪和温邪都是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劫掠津液,出现口鼻等头面部清窍干燥和口渴的燥象。浊邪害清:浊指湿邪,清指清窍, 即湿热蒸郁,上蒙清窍,致使耳鼻失灵,出现耳聋,鼻塞等证状。透热转气:在清营养阴的基础上,加入轻清宣透之品,如双花、连翘、竹叶等,使热邪自营分转到气分而解的一种治法耗血动血:耗血指热毒炽盛,耗伤营阴和血液,动血指血热炽盛,迫血妄行导致的出血和血瘀凉血散血:血分证的治法,以清热凉血和活血散血之品治以清散血分郁热。温邪上受:指温邪感邪途径为“上受”。温为阳邪,有温热之性,易从口鼻而入。邪气侵入的途径为口鼻,感受的部位为肺, 口鼻为清窍,在人身的上部,肺为华盖,位置最高,居脏腑之首, 称为“上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