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有它独到的成绩, 但他们研究的对象, 仍然是旧的材料, 周仍旧邦, 难以维新, 和今天出土林林总总的文物, 万万不能相比。 20 世纪 60 年代,我的法国好友戴密微先生( Paul Demi ē ville )多次告诉我,他很后悔花去太多精力于佛学, 他发觉中国文学资源的丰富, 世界上罕有可与伦比, 但中国人不一定知悉。当前是科技带头的时代, 人文科学更增加它的重任, 到底操纵物质的还是人,“人”的学问和“物”的学问是同样重要的。我们应该好好去认识自己,自大与自贬都是不必要的, 我们的价值判断似乎应该建立于“自觉”、“自尊”、“自信”三者结成的互联网之上, 而以“求是”、“求真”、“求正”三大广阔目标的追求,去完成我们的任务。在座的季羡林先生, 多年以来倡导他的天人合一观。以我的浅陋, 很想为季老的学说,增加一小小注脚。我认为“天人合一”,不妨说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 并以此为归宿,《阴符经》说:“天人合发, 万变定机。”这是从消极的、不好的方面来讲(“合发”是指“天发杀机, 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 天地反覆”。两者同时发生, 天发是“公道”,人发是“私情”)。我讲互益,是从积极和好的方面来讲。马王堆《易》卦的排列, 最后的巽宫,以《益卦》作为最后一卦, 结束全局。这与今本《周易》以“既济”、“未济”二卦作结不同,而异曲同工。以“未济”收场,表示保留“有余”,这是中国文化一大特色。“益”,是积极而富建设性的观念。《益卦》初九爻辞说: “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上九的爻辞说:“立心勿恒,凶。”我们如果要大展鸿猷, 不是光说说而已, 而是要展开“大作为”, 这样或许可以达到像苏诗所说的“天人争挽留”的境界, 是天与人所要共同争取的。经书里面, 许多精义对现代人还是有极大的启迪的!谢谢各位。 2001 年 11 月2日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