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

上传者:菩提 |  格式:doc  |  页数:69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统研究分析方法,主张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主权政治实体之间无政府状态下的各种关系。这一学派被称之为传统主义学派。两派之争在学术界形成一种“现实主义与科学的两枝范式”②,使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空气异常活跃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研究范围扩大,宏观分析加强,先后出现了若干研究热点,如军事战略理论(尤其是威慑理论)、体系理论、世界秩序理论、互相依存理论等。第二,研究重点逐步转向核时代的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的全球问题。于是,从赖特的《国际关系研究》开始,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一举冲破仅局限于权力政治、冲突和主权国家问题的单一旧模式,转向全面研究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冲突与合作、国家利益与全球问题。第三,自然科学神速地渗透到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以数学原理、心理分析、电脑运用和模拟分析尤为突出。随之出现了不少反映科学行为主义特征的新的研究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博弈论和决策论的新模式、沟通论、影响论、数学模拟法和心理分析法等。这一特点使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具有较强渗透力和吸引力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科学行为主义和传统主义的争论仍在继续,但锐气大减,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现实主义或后行为主义阶段。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指出,20世纪80年代国际关系学的新的理论对峙已在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形成。新现实主义理论始于1979年问世的《国际政治理论》。该书作者肯尼思•华尔兹是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国际政治学教授,60年代他曾以《人、国家与战争》一书蜚声西方学术界。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中提出新的“结构分析模式”及其结构分析的“三要素”,即国际政治体系的结构取决于构成体系的原则,就国际政治而言,亦即无政府状态;国际政治体系的结构取决于国际社会不同单位的功能;国际政治体系的结构取决于单位之间实力的分配。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