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北京798艺术区解说词汇编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96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根本没有,也做不出来。”718一分厂总工程师王思齐回忆,德方要求下水道的截面是鸭蛋形,“这样水流速度大,能把管道内的泥沙冲走,很科学,但我们没有,只有圆形的,凑合用。”Р    还有很多材料,比如耐火砖、通风筒等没有替代品,只好由铁路从东德经西伯利亚运过来。为了配合“718”的建设,东德还在柏林建立了一个由副总理厄斯纳挂帅,44个院所和工厂的专家组成的718联合厂工程后援小组,专门为中国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负责提供产品、设备、材料等各方面资料。为了不耽误建设,甚至一个量杯、一个电插板都要从东德运过来。与“718”厂一街之隔的“774”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774”厂主要生产真空电子管,厂里职工曾开玩笑:“除了空气,所有东西都是外面运过来的,空气最后还从管子里抽出来了。”Р在全厂第一栋厂房还没盖好的时候,“718”已经着手为日后的生产储备人才了。Р 当时中国的大学里还没有电子元件专业。除了罗沛霖,当时全厂仅有几十个技术人员,几乎没有人知道如何生产电子元件。如果全靠德方专家从零教起,那将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Р “718”决心培养出我国第一批电子工业的专家。Р 1954年底至1955年,工厂先后派出两批几十位大学毕业生和年轻技工,赴东德的工厂学习技术。这其中,包括后来我国磁性材料方面的专家冯怀涵。Р “我当时拿了一本《物理学》、一本《无线电基础》就上了国际列车。”冯怀涵说。她和其他3名技术员被分配到图林根州的海穆斯道夫陶瓷厂学习,每人负责学习一项技术。一年学习结束回来时,她的头脑已经被武装起来。她跟着一位快退休的老工程师学习瓷模设计时记的笔记,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这方面生产中唯一的教材。很多年后,冯怀涵看到西德某工厂的模具设计,用的还是她当年学习的那套技术。Р 有了技术骨干,厂领导们心里多多少少有了点儿底气。Р 等到负责教中国工人生产产品的东德专家陆续来到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