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东部年降水量达400~440毫米,属淡栗钙土干草原地带,流沙和巴拉(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广泛分布,西北部降水量为250~300毫米,属棕钙土半荒漠地带。РР 毛乌素沙区处于几个自然地带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反映出过渡性特点。除向西北过渡为棕钙土半荒漠地带外,向西南到盐池一带过渡为灰钙土半荒漠地带,向东南过渡为黄土高原暖温带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带。 4 历史文化 4.1 形成过程 毛乌素沙漠是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扩展成现在这个规模的,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研究者的观点是当初在鄂旗、鄂托克前旗和乌审旗之间有一小片原始沙漠。据考证,毛乌素沙漠最原始的沙漠只是处于现在沙地西部一小片。但因为整个鄂尔多斯高原的浅层地表都是由地质时期形成的沙砾物质组成,草皮一经破坏,就成了沙漠,所以,在历史上的过度游牧后,沙漠终于像一块传染性的牛皮癣,向四周扩散。РР 在整个毛乌素沙漠形成过程中,神木—榆林—乌审旗之间的几千平方公里沙地应该是“玄孙”级。事实上直到清代初期,这里都是森林草原;到今天,府谷县西北部和准格尔旗羊市塔乡,还存有天然的杜松林和树龄千年的油松——它们是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东段地区繁茂森林消失的见证者,也是沙漠南侵最后的坚守者。 4.2 植树英雄 横跨宁夏、陕西、内蒙古的毛乌素沙漠,几乎是全国所有沙漠地区产生植树英雄最多的:宝日勒岱、乌云斯庆、殷玉珍、王果香、盛万忠、王有德、白春兰、牛玉琴、石光银……从“公社”时代的“劳模”,到个人承包沙地时代的企业家,栽下去,活下来的树是实实在在立在那里的,他们最终留在这片沙地上的成绩足以让人们改变对“毛乌素沙漠”的恐怖印象。Р 比如榆林定边的石光银,他用20多年时间,在63公里长的沙漠边缘种下6公里宽的一个绿带——这个“人进沙退”的速度,相当于清末同治年间流沙侵蚀榆林城墙速度的两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