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识别和误差分析,其基本方法是:Р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悬臂施工到某一阶段时,测得已施工梁段悬臂端个阶段的挠度为:Р设原定理想状态的梁体理论计算挠度为:Р上述两者有误差量:Р若记待识别的参数误差为:Р由引起的各阶段挠度误差为:Р式中:—参数误差到的线性变换矩阵。Р残差:Р=Р方差:Р=Р将上式配成完全平方的形式:Р+Р当时,即=0时,上述不等式中的等号成立,此时达到最小,因此的最小二乘估计为:Р引入加权矩阵:Р有: Р在连续梁桥悬臂施工的高程控制中,可以由结构性能计算出,按工程条件定义,由箱梁阶段标高观测得到挠度实测值,计算,最后获得参数误差估计值,根据参数误差对参数进行修正。Р1.4.4 石黄跨线桥连续梁桥施工监控实施流程Р施工控制按照施工→量测→识别→修正→预告→施工的循环过程,其实质就是使施工按照预定的理想状态顺利推进。由于实际上不论是理论分析得到的理想状态还是实际施工都存在误差,所以,对本桥进行施工控制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各种误差进行分析、识别、调整,对结构未来状态做出预测。Р对于本桥,由于在梁段浇筑完成后,除张拉预备预应力索外,基本没有调整的余地,而只能针对已有误差在下一未浇筑梁段的立模标高上做出调整,所以,要保证本桥控制目标的实现,最根本的就是对立模标高做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依靠预测控制。Р鉴于本桥已完成阶段的不可控性以及施工中对线形误差的纠正措施的有限性,控制误差的发生就显得极为重要,所以施工中采用自适应控制法对其进行控制。基本思路为当结构的实测状态与模型计算结果不符时,通常将误差输入到参数辨别算法中去调整计算模型的参数,使模型的输出结果与实测结果一致,得到修正的计算模型参数后,重新计算各施工阶段的理想状态,经过几个阶段的反复识别后,计算模型就基本与实际结构一致,从而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Р石黄跨线桥连续梁桥自适应施工控制流程图如图1-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