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乌克兰问题

上传者:qnrdwb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品的不足,市场上不得不引进了大量外国商品。乌克兰市场上进口货的比重高达60%以上。Р2、用增加货币发行量的方法弥补财政赤字。独立后,乌克兰的财政始终入不敷出。一般说来,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包括:(1)增加税收;(2)扩大货币发行量;(3)对内借债和对外借债。除增加税收以外,其他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如被过度使用,都会导致宏观经济失衡。例如,举借过多的内债可能会出现信贷紧缩,挤兑私人投资和消费;引进过多的外债有可能使实际汇率升值,甚至会产生债务危机;而过度依赖于开动钞票印刷机则会导致通货膨胀。乌克兰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是增加货币发行量。如在1993年,货币发行量达12.3亿卢布,比上一年增加了24倍。Р3、成本推动。这一因素主要体现在能源供应上。乌克兰虽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它所需的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气则需要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进口。独立后初期,根据双边协议,俄罗斯曾以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的价格向乌克兰提供石油和天然气。自1993年起,俄罗斯不仅减少了对乌的出口量,而且还提高了价格。这就加重了乌克兰的能源进口费用。正如70年代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油价格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上升那样,俄罗斯能源出口价格的提高也是推动乌克兰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Р4、价格改革未获成功。乌克兰在独立后就仓促地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这一进程中,乌克兰当局采取的一个措施就是进行价格改革。然而这一价格改革的核心不是以理顺价格关系和健全价格机制为主,而是在市场信息失真和供给不足的条件下片面强调放开价格。例如,1992年1月初,政府开始实行自由价格收费标准;1993年和1994年又先后放开了包括房租、电费、煤气费和市内交通费等多种商品和服务费的价格。一方面,政府未能对价格变化加以必要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并未因价格上涨而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其结果是,放开价格反而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