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一条线索,即汪氏家族的Р“戎伍入黔”。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主要根据汪氏家乘资料,我们理出了如下思路:一是汪氏家族与汪公入黔的关系,二是屯堡文化与徽州文化的关系。汪氏家族入黔一支,几百年来从无发覆,需要推敲之处尚多,且家谱错漏很多,间有不实之处,还有待发现碑刻资料,进一步考实;而抬汪公庆典则确认了屯堡与徽州的直接联系。无论在历史文献中,还是在实地考察中,我们都发现汪公信仰在屯堡的特殊地位,以及屯堡移民社会通过信仰和祭祀,形成了地方社会文化和权力网络的轨迹。Р 通过寻找汪公入黔的历程,探讨汪公信仰在移民社会建构中的作用,并进而以此为视角,追寻屯堡文化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的深层次原因,是明初大规模军事移民这一国家行为,改变了贵州屯堡的民族成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人文特征,其中,移植文化起了重要作用。Р 研究这一个案,显然涉及了一个理论问题,那就是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作用问题。将考察延伸到文化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层面,我们注意到汪公信仰这一上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集中体现了屯堡文化的特质,在时间上年代久远,长期延续;在空间上表现了移植文化的新旧连接。汪公这一乡土气息十分浓厚的地方神灵,来自他的故乡徽州,起源于祖先崇拜,明初大规模军事移民这一国家行为成为徽州汪公入黔的契机,伴随汪氏家族一支移民贵州安顺,汪公以其特殊的身分,在贵州屯堡成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参与了屯堡移民社会的建构。Р 文化与国家和社会关系是一个重叠交错与互动的过程,通过一年一度的汪公仪式,明代国家或者说王朝意识得到了屯堡人的认同,同时,形成了屯堡人主体的观念和行为。由此,明代国家与社会在屯堡高度融合,家国一体,在移民地区形成一种融合性和凝聚力极强的本土文化。就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特质使屯堡文化卓然不群,历600年不衰,乃至延续至今。Р 字库未存字注释:Р @①原字土加冢Р @②原字礻加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