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完整版小麦病虫害防治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ppt  |  页数:51 |  大小:9396KB

文档介绍
?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主要依据:?一是感病品种面积大。我区大面积种植的郑麦、淮麦、西农、豫麦、扬麦等小麦品种,均为高感品种,满足了赤霉病流行的寄主条件。二是田间菌源充足。?近期调查,全区麦田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平均为7.35%,是大流行2012年同期的5.8倍。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在扬花后6~10d出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到糊熟期,黄熟后基本停止。?最初在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小穗枯黄,且在小穗间上下蔓延。田间湿度高时,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后期病部可以出现蓝黑色小颗粒(子囊壳)。受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病原识别?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主要为禾谷镰孢霉(FusariumgraminearumSchw.)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子囊顶部略突起,有孔口,蓝紫色至紫黑色,壳内有子囊多个。子囊棍棒状,无色,基部稍尖,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无色、透明,呈稍弯曲的纺锤形,多数3个分隔,作扭旋状排列于子囊内。?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座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顶端钝,基部向一侧突起,3~7个分隔、多数5个分隔,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孢子间有黏胶性物质将其粘连一起,不易分散。通常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可以在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如冬麦区的稻桩、玉米秸秆及东北春麦区的麦秸秆和杂草残体等,病害初侵染来源主要是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在小麦抽穗前后形成子囊孢子的数量最大,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正在开花的麦穗上后,主要从花药侵入,也可直接从颖片内侧壁侵入。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