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eeffectsandecotone)⑧复合种群理论(metapopulationtheory)⑨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landscapeconnectivityandpercolationtheory)一、等级理论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三、尺度理论四、空间异质性理论五、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六、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一、等级理论等级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形成的关于复杂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系统理论。它的发展是基于一般系统论、信息论、非平衡态热力学,数学以及现代哲学的有关理论。根据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具有离散性等级层次。据此,对这些系统的研究可得以简化。等级理论系统可分解为不同的等级层次,在不同的等级层次上,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以此理论,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多层等级结构的有序整体,而每一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都是由低一级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组成的,并产生新的整体属性。例如:生物圈是一个多重等级层次结构的有序整体。由基本粒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与电子共同构成分子——许多大分子组成细胞——细胞又组成有机体——有机体组成种群——种群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又与景观生态系统一起组成总的人类生态系统。1、等级结构等级系统具有垂直结构(即等级层次)和水平结构。就其垂直结构而言,有巢式和非巢式等级系统。在巢式系统中,每一层次均由其下一层次组成,二者具有完全包含与被包含的对应关系(例如,分类等级系统:界-门-科-属-种。在非巢式系统中,不同等级层次由不同实体单元组成,因此上下层次之间不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军队官衔等级系统:司令-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等级系统的垂直结构在巢式系统中,高层次的特征常常可由低层次的特征来推测,而这一规律在非巢式系统中则不常见。从另一方面而言,只在高层次上才表现出来的超特征现象在非巢式系统中更易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