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中期,成员包括里察·汉密尔顿、爱德华多·包罗兹、雷奈·班汉(Reyner Ranham , 1917-)、约翰·麦卡尔、劳伦斯·阿劳威(Lawrence Alloway)、阿利逊·史密森(Alison Smithson)和彼得·史密森( Peter Smithson)等人。Р波普艺术设计是符合社会文化潮流的发展方向Р波普艺术的衰落给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启示Р波普”运动追求新颖、追求古怪、追求新奇的宗旨,却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所以虽然来势汹汹,却消失的非常迅速。60 年代中期以来,“波普”设计从新奇中找寻设计动机的努力已经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单纯追逐新奇,最后难于找到更加古怪的风格来维系这场运动的发展。因此,出现了从历史风格中找寻借鉴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古怪的转化,因为“波普”在开始时是以标榜否认传统为基本立场的,到头来,居然回到历史中找寻风格借鉴,可以说有点讽刺意味。也可以说明:单纯从形式上进行发展探索是多么的单薄和不可靠。Р无根之水,何以长存Р波普风格之所以来也汹汹去也匆匆,最关键的一点是它缺乏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英国的文化,一个没有自己本国文化支撑的风格很难长存,就像没有根的水一样,迟早会流光的。中国有号称五千年的光辉文明,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厚文化财富,这些都是中国设计的水源。遗憾的是,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在看到自己不足之后,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学习和模仿外来的设计知识和文化,而需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工艺、传统造物之道和做人之道。《论语·先进》篇有云:过犹不及。如果我们过多的把精力放在对外国设计文化的学习和模仿上,我们将很难形成自己的设计文化,即使仓促的形成了,最多也会昙花一现,这点波普风格的衰败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所以中国的设计要想形成自己厚重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文化,必要要立足中国文化的底蕴,在结合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从而成就中国的设计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