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瓦斯地质讲座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ppt  |  页数:79 |  大小:1365KB

文档介绍
瓦斯地质学科的发展历史Р瓦斯地质是应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煤层瓦斯的赋存、运移和分布规律,矿井瓦斯涌出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及其预测方法,直接应用于资源、环境和煤矿安全生产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 60年代初抚顺煤研所对峰峰矿区的瓦斯赋存规律进行了研究。? 1965年杨力生教授对焦作矿务局焦西矿进行了调研。? 1972~1978年焦作矿业学院及国内不少单位开展了瓦斯突出地质条件的研究工作。? 1978年底焦作矿业学院和焦作矿务局在焦作联合召开了我国煤炭史上第一次“瓦斯地质学术座谈会”,首次提出了瓦斯地质这一名称,肯定了瓦斯地质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Р1982年6月煤炭部在四川天池召开的全国第三次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和预测预报工作会议上,焦作矿院的瓦斯地质研究成果受到很高的评价。? 1983年8月受煤炭部委托,焦作矿院在秦皇岛举办了全国第一期瓦斯地质工作方法学习班。同年,杨力生教授开始主持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项目。? 1983年12月煤炭部颁发了“关于加强瓦斯地质工作的通知”。随后,煤炭部在1986年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中加入了瓦斯地质的工作内容。? 1985年8月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了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在焦作矿业学院,并创办了《瓦斯地质》期刊。有关院校开始开设瓦斯地质课,并开始招收瓦斯地质研究生。至此,瓦斯地质已逐步发展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Р泥炭化阶段? 泥炭化阶段早期,植物遗体暴露在空气中或处于沼泽浅部富氧的条件下,遭受氧化和分解,可生成二氧化碳(CO2)、一氧化氮(NO)等气态产物。? 这一阶段的晚期,由于地壳下降、沼泽水面上升和植物遗体堆积厚度的增加,使正在分解的植物遗体逐渐与空气隔绝,从而出现弱氧环境或还原环境。在缺氧条件下,细菌作用可分解出甲烷、重碳氢化合物、氢及其它气体。? 泥炭化阶段所生成的瓦斯,由于接近地表,大部分已扩散到空气中,保存在泥炭中的很少。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