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模式。Р 京韵大鼓再每一番的最后两小节,其板位十分明显,落腔一般都在板上结束,除此之外,在唱腔演唱的过程中,板位却并不很明显,甚至强拍常出现在眼上,这里强调的是叙述的语气和唱词中的某一个字。这恐怕上说唱与歌唱的重要区别。京韵大鼓正是从整体上继承了原有的口语化的演唱风格。Р (二)上下自如,大起大落的阳刚之美Р 刘宝全嗓音洪亮,音域宽广,宽达两个半八度,唱起来高处响遏行云,低处浑厚如钟,高低通畅,起落从无勉强费力之态。他的唱腔棱角分明,内含着高昂豪放之气,尤其在起腔和落腔时,常以大起大落的趋势出现,甩起腔来痛快淋漓,充溢着阳刚之美。Р 刘宝全还继承了木板大鼓的“夯”音唱法,加大唱字力度,有的下滑音如刀削一般,干脆利落,突出了字重腔轻,讲究韵味的说唱化特点。Р (三)听之悦耳,观之悦目的完美感受Р 刘宝全偏爱那些仗义勇为的英雄豪杰,用自己的艺术去塑造和赞美他们。他将自己从戏曲中学得的舞蹈身段,人物造型等艺术手段,适度地运用到唱段所表达的人物身上,如赵云、诸葛亮、关羽、黄忠、宋江等,都用不同的形体动作让人物活生生地站在听众面前。将唱与做,形与神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观者从听觉到视觉都得到艺术上的满足。从前大鼓演员以说唱中、长篇为主,在动作表演上较少像刘宝全这样运用全身造型摩拟人物,因此,刘宝全的舞台形象一经立在曲艺舞台上,便给人一种新奇而亲切的感觉。Р 刘宝全的艺术造诣是因他既能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又刻苦钻研得来的。他运用北京音系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说京白、唱京韵、演唱短段曲目。吸取各种戏曲、杂曲的曲调,丰富了唱腔。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举足的刀枪架势等,形式一套表演身段。三弦伴奏结合唱腔、拖腔保调严谨自如,宣统三年(1911)后增添了四胡、琵琶,形成珠联璧合的伴奏小乐队。刘宝全的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他对京韵大鼓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