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微子通信

上传者:梦&殇 |  格式:ppt  |  页数:16 |  大小:1578KB

文档介绍
。?1962年,美国莱德曼,舒瓦茨,斯坦伯格发现μ中微子,获1988年诺贝尔奖。?1968年,美国戴维斯发现太阳中微子失踪现象,获2002年诺贝尔奖。?1985年,日本超神岗实验和美国IMB实验发现大气中微子反常现象。?1987年,日本超神岗实验和美国IMB实验观测到超新星中微子。获2002年诺贝尔奖。?1989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证明存在且只存在三种中微子。?1995年,美国LSND实验发现可能存在第四种中微子——惰性中微子。?1998年,日本超神岗实验以确凿证据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2000年,美国费米实验室发现τ中微子。?2001年,加拿大SNO实验证实失踪的太阳中微子转换成了其它中微子。?2002年,日本KamLAND实验用反应堆证实太阳中微子振荡。?2003年,日本K2K实验用加速器证实大气中微子振荡。?2006年,美国MINOS实验进一步用加速器证实大气中微子振荡。?2007年,美国费米实验室MiniBooNE实验否定了LSND实验的结果(惰性中微子)。?2012年,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证实第三种中微子振荡。?2013年,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阳系外的高能中微子。Р中微子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Р中微子通信的实现过程Р高能质子加速器?产生中微子束Р中微子束Р调制Р接收装置Р解调Р中微子束的?接收设备Р从接收到的中微?子束中获取信息Р将需要传送的信息?加载到中微子束上Р中微子的产生:? 1.直接通过热核反应获得大量中微子。? 2.使用高能质子加速器获得中微子流。?调制:? 趋于光束的中微子流在激光的作用下会产生偏振现象,使中微子流载有激光通信的全部信息。?接收与解调:? 利用“切伦科夫”效应接收中微子流携带的信号。在中微子穿过接收器时,在接收器介质中,中微子速度超过该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产生“切伦科夫光”,通过对光信号的探测,可以还原中微子流携带的信息。Р中微子通信的实现过程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