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二十年代戏剧课件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ppt  |  页数:18 |  大小:42KB

文档介绍
结构方式:多大团圆结局,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属于忍耐型悲剧。(西方的悲剧多属崇高型悲剧)?3、表现形式:讲究唱功和做功。重在悦人耳目,以委婉曲折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取胜。再现性方式,“一两步万水千山,三四人千军万马”。?4、舞台角色:生、旦、净、末、丑?5、弊端:艺术形式上的凝固,包含了大量的封建思想余毒。被批评为“理想既无,文章又及其恶劣不通”。“戏子打脸之离奇,舞台设备之幼稚,无一足动人情感”的陈腐艺术。(钱玄同)Р(二)新剧建设?1、时代的需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需要,文学艺术整体现代化的推动。?2、西方戏剧的译介:《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的易卜生专号? 1917—1924年全国26种报刊,4家出版社共发表、出版了翻译剧本170余种,涉及到17个国家70多位剧作家。如莎士比亚、易卜生、肖伯纳、泰戈尔、王尔德、契可夫、安特莱夫、托尔斯泰、席勒、莫里哀等。Р3、胡适等人的理论建设和“社会问题剧”的出现:胡适的论文《易卜生主义》和剧本《终生大事》;陈大悲的《是人吗》,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我到哪里去》等。?把戏剧作为改良人生的工具,提倡写实主义的戏剧。?4、戏剧地位的重新估价:古代文学边沿的戏剧逐渐向文学的中心位移。新戏剧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明显体现出教化的工具性功能,长于观赏的愉悦,短于理性思考的消遣性艺术。传统的戏剧主要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而存在。Р三、“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一)在移植模范西方戏剧中失败引发的戏剧本土化思考?《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的失败。?“上海民众戏剧社”(茅盾、陈大悲等、创刊了《戏剧》月刊)和“戏剧协社”(应云卫、欧阳予倩等)的实践。倡导写实主义的戏剧观念,强调戏剧反映时代,担负社会启蒙的教育任务,形成了社会问题剧的热潮。?(二)“爱美剧”提出“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学生业余演剧活动的兴起,反对戏剧商业化。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