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成为心律失常的兴奋灶有关。 Schauert e 等的研究发现对狗上腔静脉附近的自主神经进行高频刺激时, 可诱发房性早搏,其后产生房性心动过速和房颤,可被β受体阻断剂和阿托品消除。提示自主神经在腔静脉参与的局灶性房颤中起重要作用。 2.4 冠状窦( CS )参与的心律失常 1839 年 Reid 首次提出 CS 这个术语, 1850 年 Marshall 第一次描述了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 CS 。在 CS 近端包绕着一层肌肉系统参与管壁的构成,在 CS 和心大静脉交接处有肌肉环状包绕形成明显的狭窄,二尖瓣环临近心房, 有连接 CS 的心肌纤维束, 穿过房室沟插入心室构成房室旁道。 Matthias 等研究发现在人类和犬类, CS 的近端与左心房肌肉相连, 或右心房的肌肉与 CS 相连,在左右房间的电传导除了 Bachmann 和房间隔, CS 的肌肉系统又形成另一条左右心房之间的电连接体系。随着对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深入,发现 CS 参与后间隔的组成,常常成为房室结内折返行心动过速( AVNRT )和后间隔心外膜旁道的消融靶点。 Doig 等提出 10%的 AVNRT 病人的 CSO 大于 25mm ,并认为 CSO 扩大是慢径产生的病理基础。 Tondo 等研究表明 CS 肌肉可能参与 AVNRT 慢径心房端的构成。研究中发现, 在经过平行 His 束起搏和心室起搏, 排除后间隔旁道和房性心动过速, 确诊为 AVNRT 的病人,心动过速时在 CS 内标测到最早的逆传心房激动, 且在 CSO 标测到与右房后间隔、三尖瓣环和 CSO 之间相同的慢径电位,而这些部位又是 AVNRT 折返环的心房连接部, 从而提出连接快、慢径的共同通路部仅仅局限在右心房, 左心房右可能参与折返环的形成。研究也发现: 在 AVNRT 病人的 CS 内多处标测到最早的心房激动波和慢径电位,消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