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赤脚医生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ppt  |  页数:4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1990 年后的跨越阶段。?这四个阶段联系着四个称呼:卫生保健员、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和执业医师。Р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赤脚医生”。?1965 年,毛泽东发表了“六·二六”批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引发批示的,是一篇有关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主人公王桂珍,被称作“赤脚医生”第一人,事迹屡次被搬上银幕,至今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Р“赤脚医生”之前,卫生保健员诞生在川沙县的另一个乡镇———张桥乡。张桥乡陆行村的?高翠娥,1958 年当上保健员。如今已是 67 岁的老人,说起当年笑个不停:“记忆最深的是往井里撒漂白粉,当时传染病多,这法子最灵……”Р张桥乡不仅是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村级卫生室最早出现的地区。?1957 年,张桥乡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村级卫生室———季乐一社卫生室。?1958 年 10 月,张桥各村开始由集体为农民每人每年支付 8 至 10 元,农民个人每月交 3 至 7 分钱,作为医疗保健基金。?到卫生院看病,可免挂号费、注射费、化验费并减少药品费。Р这便是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最早的雏形。?毛泽东“六·二六”批示后,这套制度被推向全国。?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曾这样评论:“虽然简单粗糙,但行之有效。只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就从 35 岁增加到了 68 岁,几乎翻了一番。”Р年近 60 岁的方生培,在崇明县城桥镇元六村卫生室工作了 40 年,“‘赤脚医生’早上下田,下午再抽空看病。为节约成本,我们还自创草药,煎蒲公英也能抗菌抗炎,有时跟青霉素疗效差不多;熬柳树叶,能防血吸虫病……”Р上世纪 70 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发展到高潮。1978 年,上海“赤脚医生”达 9000 多人。?此后,农村施行包产到户,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医疗在全国覆盖率从 95%降至 5%,而上海是为数不多的保留地之一。Р材料二: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