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一.书名的由来及成书过程 1.书名由来取自《诗经·大雅·绵》“绵绵葛藟,在河之浒”“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取自地名谐音 2.成书过程历史事实“宋江三十六人起义事”《宋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元代杂剧“水浒戏”二.《水浒传》的作者及版本 1.作者施耐庵 2.版本繁本系统简本系统繁本系统百回本明杭州容与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水浒传》百二十回本电视剧《水浒传》七十回本金圣叹“腰斩”本,即《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简本系统百十回本,《忠义水浒传》百十五回本百三十回本三十卷本三。《水浒传》的主旨 1.农民起义说(冯雪峰, 1954 ) 2.忠奸斗争说 3.为市井细民写心说 4.谏书说 5.抒发士人愤懑说(李贽) 《水浒传》是否表现农民起义? 全书出场人物起义的纲领活动范围义军在招安前的目的梁山好汉的理想境界成功后的结果“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千里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 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个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五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 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宴欢乐,无问亲疏。” 6.草莽英雄的忠义悲歌浓厚的忠义思想“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梁山好汉身上的“全忠仗义”与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朝廷尽奸佞,草寇有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