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清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上传者:upcfxx |  格式:ppt  |  页数:27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离宫御苑。公元 1750 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 1860 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 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 3000 万两白银重建, 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到 1900 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 1903 年修复。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缮, 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颐和园的面积达 290 公顷(4350 亩),其中水面约占 3/4 。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 41 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 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昆明湖原名西湖,万寿山原名瓮山。颐和园大约有四大景区: 最东边是东宫门区。这一带原为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性活动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会达成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 中间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 东西轴线就是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 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最北部的后山后湖景区,尽管建筑较少,但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的风格和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颐和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三, 特别是南部的前湖区,烟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 堤上桃柳成行, 6座不同形式的拱桥掩映其中;湖中 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 又是一处叫人过目不忘的景点,造型十分优美。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