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课件(PPT讲稿)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ppt  |  页数:34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灌水次数: 农作物在整个生育期中实施灌溉的次数。灌水时间以作物生育期或年、月、日表示。?灌溉制度随作物种类、品种和自然条件及农业技术措施的不同而变化。?由于拟建灌区规划设计或已建灌区管理工作的需要,灌溉制度一般都需在灌水季节前加以确定,带有部分估算(预报)性质。以作物需水规律和气象条件(特别是降水)等作为主要依据,从当地具体条件出发,针对不同水文年份,拟定湿润年(频率为 25% )、一般年(频率为 50% )和中等干旱年(频率为 75% )及特旱年(频率为 95% )四种类型的灌溉制度。 1 )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 是已建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 2)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 和品质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二)研究灌溉制度的意义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积累了不少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应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三)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水文年份,仔细调查这些年份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mm/d] 及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并由此确定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2)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灌溉试验站已进行了多年灌溉试验工作,积累了一大批相关的试验观测资料,这些资料为制定灌溉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指标制定作物对水分的生理反应可从多方面反映出来,利用作物各种水分生理特征和变化规律作为灌溉的指标,能更合理地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它对水分的需要。 4)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灌溉制度水量平衡法以作物各生育期内水层变化(水田)或土壤水分变化(旱田)为依据, 从对作物充分供水的观点出发,要求土壤含水量降至下限时则应进行灌水,以保证作物充分供水。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