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洋这一Р岸,而是来自于大洋另一岸,但美国必须使它美国化。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的差异导致了行Р政实践环境的不同,中国也必然需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引进和消化西方的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Р成果,经过努力最终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本土特色的行政学学科知识体系。为实现中共十七届二Р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目标”而作出自己Р的贡献。Р附录一:中国行政学发展史略Р1、春秋战国时期,“行”、“政”连用最早始于《管子》、《孟子》和《大戴礼记》等书,并且在这些Р 文献中“行政”多与“天子”相关。Р2、秦汉时期,“行”、“政”连用已发展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指君王“行天子事”;第二种指圣贤或Р 权臣“代行天子事”;第三种指“行政事”、“行政令”等相对具体的情况。Р3、唐代前后,出现了“大臣”“行政”的用法。Р4、明代左右,出现“用人行政”的提法。Р5、雍正九年,敕撰的《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中,出现了“立法行政”的提法。Р6、清代以后,“用人行政”一次被广泛使用。Р7、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翻译出版了美国、日本学者的行政学著作。Р8、孙中山参考国外行政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传统提出五权分立思想,中央与地方均权的思Р 想。1906年12月2日始正式见于文字。Р9、 1910年,清政府颁布《行政纲目》,“行法”一词几乎销声匿迹,被“行政”完全取代。Р10、 1914年4月,上海人穆湘玥(1876-1943)致信泰勒,请求获得翻译许可,将《科学管理原理》Р 一书译成中文。Р11、 1914-1927年,编撰整理的《清史稿》中,出现最多的是“用人行政”。其中最醒目的变化,就Р 是在清末预备立宪的过程中,出现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的提法。Р12、 1915年11月,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综合科学刊物《科学》杂志刊登了杨铨的的《人事之效率》一Р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