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析了模糊数学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中的隶属函数问题、时间序列问题、指标选择权属分配及合成运算子的选择问题、监测点的位置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新思维的模糊环境质量评价方法[27]。2007年姚慧敏通过超标倍数法和加权平均合成运算子方法简历模糊模糊综合平阿基模型,并经过验证可行[28]。1982年,我国学者邓聚龙发表了第一篇灰色系统论文,标志着灰色系统理论的问世。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是通过计算水质监测指标的实测值和相关水质标准的等级标准值之间的关联度来确定水环境质量。常用的灰色系统方法有灰色关联评价法、灰色聚类法、灰色贴近度法[29-32]。灰色系统应用于水环境的评价是由于水环境的不确定性,水质信息不完全、精细化模型遭遇不精确适合灰色系统的应用。2005年,刘志斌对辽宁阜新市露天煤矿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采用灰色评价法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33]。2009年韩涛采用改进型的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乌鲁木齐市水磨河进行水环境监测评价[34]。罗定贵应用灰色聚类法对抚州市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比较理想[32]。郑成德在对金昌市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中运用灰色聚类法,评价结果符合客观事实[35]。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s,ANN)是模仿人脑的结构和工作方式,通过人工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信息网络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自学习、字组织能力收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36]。目前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有BP神经网络、Hopfield神经网络、CFNN神经网络、Kohonen神经网络、ART神经网络。郭劲松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引入到水污染规划领域,用于水质评价和模拟[37]。开发出了B/S 结构的环境分析评价系统,分别采用动态BP 神经网络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环境质量进行测评,通过对系统的测评结果分析,在对单个环境要素的进行测评时,动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