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的趋势,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高,患者正气逐渐亏虚;其余反映正气不足,浊邪内生的阴虚、阳虚、血瘀在早期年龄段所占比例较低,但随年龄增长,均表现为逐渐升高的态势,高龄患者中所占比例明显增高,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哮喘患者病机日渐复杂,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参考文献[1]李立明.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25.[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5—48.[3]刘保延,王永炎.证候、证、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7,48(4):293—296.[4]张志斌,王永炎.证候名称及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假设的提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1—5.[5]国家技术监督局.GB/T16751.2—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6]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28—30.[7]朱文锋,张华敏.“证素”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o05,11(1):17—18.[8]耿嘉玮,乔会秀.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J].环球中医药,2012,5(8):582—584.[9]陈燕,张洪春,杨道文,等.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哮病的学术思想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4):281—282.[10]顾超,李海燕,汤杰,等.浅谈虫类药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2):322—323.[11]马佐英,何山,王学龄,等.宣肺健脾法对哮喘大鼠转化生长因子一B1及其抑制型smad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3,4o(3):569—572.(收稿日期:201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