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基督教建筑中国化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x  |  页数:2 |  大小:16KB

文档介绍
基督精神征服居民。然而,并不是所有传教士都拥护这一策略,并且在各个时期普遍受到重视程度及必要程度变有不同,因而,基督教新建建筑采取"中国式"与否因人因时也表现各异。(一)利玛窦的中国式教堂其实模仿了中国传统书院讲学之所1595年之后,利玛窦在南京、南昌及北京没有建造教堂而只购买了中国式房屋作为传教场所,这是与他想借用儒家书院讲学的形式进行传教的思想有因果关系。利玛窦的适应融合传教论受到明清间大批在华耶稣会传教土的效法,并也作为一种传统因素影响到19世纪开始的基督教在中国的第四次传播。(二)连续不断的"教案"促使会采取怀柔感化政策,基督教建筑采取中国式样也成为手段之一。19世纪40年代前后开始来中国的传教士不同于明清间耶稣会传教士,由于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及殖民者的撑腰,更多传教士显示出一付征服者的姿态,霸占土地、包庇教民、干涉内政等卑劣行径激起连续不断的反洋教教案。对于教案,教会一方面要求赔款、依仗官方干涉、以武力恫吓及战争予以报复,另一方面为了笼络人心而采取怀柔感化政策,发展慈善事业,扩大教育规模等即为其措施,新建基督教建筑以及毁于教堂的教堂重建,采用中国传统形式也成为这一政策的具体手段。(三)"孔子加耶稣"的融合传教思想被确定为基督教在华教战略方针,20世纪前后新建基督教建筑不同程度采取"中国式"。  经过各地连续的教案,以及逐步对中国社会及其精神支柱儒家学说的研究,多数传教士认识到"要使基督教广泛传播,必须排除来自传统儒教思想的阴力",因而进一步探讨了基督教与儒教职工的结合,结果使"孔子加耶稣"的传教思想更趋完备。随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本世纪20年代,基督教及天主教思想上组织上也进一步中国化。综上所述,基督教中国式建筑的出现是传教策略的表现形式之一,这种传教策略是因基督教传播爱到排斥作用而由传教士所采用,这种排斥性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文化与的基督文化的异质性。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