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征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上传者:hnxzy5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6KB

文档介绍
从理论认识到实践证明的飞跃,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具有创新性造成文化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社会在族群内部发展的需要,二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对族群造成的外部影响,也就是特定族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做到“求同存异”。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具有创新性。首先,创新要用符合民族现状与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和解决问题。如现阶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而导致的留守人口问题较为突出,其所带来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负面因素必须排除。其次,创新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创新本身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掌握的材料,不断突破常规,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者个人价值的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活动,其本质是突破,核心是“新”。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不能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抓住每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进行宣传表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完善的创造,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性发展。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具有渐进性任何民族的文化变迁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们都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和飞跃。马克思主义实现真正的大众化过程,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众化必然先是寻求普遍的传播,再因地制宜寻求不同的特殊途径。抓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普遍性特点,从大局着手,从理论到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进行传播,走“群众路线”。其次,马克思大众化的过程要注重外在积极作用力条件的建立。如建立一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队伍,从少数民族干部入手,先培养高质量的少数民族干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拥护者和宣传者,使外部因素足以成为内部因素发生改变的条件,重视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从加快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入手,巩固和提升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地位。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