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精神分析报告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0KB

文档介绍
进行诊断、分类,并在对边缘性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理论来揭示边缘性病人的心理病理机制。在克恩伯格的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指个体内部关于一个人的心理意象,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心理意象,“人际关系”是指过去或现在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客体关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人际相互作用进行内化的派生物。克恩伯格强调内部心理的自体和客体表象的建立是早期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产物。从广义来讲,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是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研究人际关系以及内部心理结构是如何从过去的人际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重点研究人际关系的内化及其对自我和超我的正常及病理发展的作用,还包括心理内部的客体关系与外部的人际客体关系的相互影响。从狭义来讲,客体关系理论则是在精神分析范围内研究心理结构是如何以内在客体为基础而形成的过程。克恩伯格将心理装置中的客体关系内化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内射、认同和身份认同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共同构成了认同系统,内化的最终结果就导致心理结构的形成。克恩伯格用复杂而精确的语言描述了驱力、情感和客体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概括说来,所有的原始情感都可以聚合为两个系列的感情,即爱欲和恨。爱欲是以性兴奋为基础产生的;恨是以愤怒为基础产生的;性兴奋是力比多驱力的核心情感;恨是死亡驱力的核心情感;性兴奋和愤怒都属于心理生理反应。力比多驱力和死亡驱力并不是由单纯的情感累积整合而形成的,还通过与重要客体建立各种关系而形成;力比多和死亡驱力都是属于潜意识幻想,而在主峰情感状态中所形成的自体与客体表象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潜意识幻想的基本单位;母亲的潜意识幻想会被婴儿“读懂”,母亲的情感生活的状况会对婴儿的情感生活造成关键影响;伊底、超我及自我都是由不同群集的内在客体关系组成的;基本的客体关系单位是构建自我超我和伊底的基本材料,克恩伯格认为这种观点是当代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观念。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