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燥湿。在“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理论启迪下,后世的药物学专家们将其总结为“苦能坚阴”,如知母、黄柏用于治疗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的痿证。或者用于治疗肾中阴虚火旺,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早泄之证。今人多认为“苦能坚阴”是通过泻火(无论是虚火或实火,但主要指虚火)间接达到“存阴”之“坚阴”效果。显然,“苦能坚阴”的本质与苦能清热泻火有直接关系。凡咸味之药,能软、能下,是指其能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主要是指临证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积聚等病。时常选用诸如海藻、昆布等消散癥结之品。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攻坚硬之肠中燥屎等。凡淡味之药,在五味的五行属性归类中与甘同属土类,故曰“淡附于甘”。淡味之药能渗、能利,是指此类药物具有渗利水湿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水湿停聚之水肿、带下诸病。如猪苓、茯苓、薏苡仁、冬瓜皮、通草、车前子等等皆如是。药物“味”之确定,最主要是依据人们味觉感知到的真实滋味,绝大部分中药之味均如此。但也有部分药物之味是通过其临床效果推定其味,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 但前者能解表散邪,常用于治疗表证, 故据Р”辛能散之”的理论,推论并进而确定其味”辛”。皂刺能消痛散结,常用于痈疡初期,或脓成不溃而使之疡破脓出, 故而以功效标定其味”辛”。还有,磁石并无咸味, 因其能入肾, 潜镇浮阳, 而咸味与肾之五行属性相同,故而以功效定滋味为”咸”等。可见,药物五味之标定依据有二: 一是实有之滋味, 二是凭功效定滋味。前者是诸多药味之味确定的依据,后者所占比例不多。Р总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确立的四大标志之一, 中药科学发生的典祖,《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科学体系发生的源头,其贡献就药物学而言, 几乎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至今仍是医师临证组方用药的绳墨和规矩,足见其意义之重大, 影响之深远。Р 签名:Р 年月日Р指导老师批阅意见(批语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能体现指导老师的学术和水平):Р签名:Р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