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50万吨(鲜品),实现总产值50亿元,分别年均增长7.5%、7.5%和8%。扶持瓜果菜、白瓜籽、“两菊”、烤晒烟等高效经济作物发展,打造绿色高效经济作物精品群体。“十二五”期间,全市种植播种面积达到 1000万亩,比2010年增加13.4%,粮经饲种植比例调整为85:13:2,粮食产能达到56亿斤,饲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累计通过原产地认证5项、无公害食品认证10项、绿色食品认证10项、有机食品认证5项。推动以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为主,向返乡创业、外出就业和兼业并重转变,率先实现劳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十二五”期间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0.5万人,到2015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8.5万人,占劳动力总数62%,创造劳务收入30亿元。 Р第二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Р按照省粮食千亿斤工程规划,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持粮食单产全省领先水平。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大中小型灌区建设改造步伐。“十二五”期间,新建维修各类灌溉工程设施2557处,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3.77万亩,改善水田灌溉面积39.75万亩,新增农田节水灌溉面积15.26万亩。重点完成宁安市响水灌区、海林市灌区、东宁县三岔口灌区、穆棱市八面通灌区、牡丹江市区南江灌区五大水田配套改造工程和宁安旱田节水增效灌溉、海林市密江良种场五味子节水灌溉、东宁县黑木耳标准化基地、绥芬河市南、北寒村节水灌溉四大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工程,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80万千瓦,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由85%提高到90%。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每个乡镇至少建立1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覆盖全市的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催化作业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效果评估系统,使人工增雨防雹影响面积达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0%以上。 Р第三节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