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路南石林喀斯特地貌研究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934KB

文档介绍
口组发育的石林)、泥盆系—石碳系上溶丘之残留石柱, 发育于始新世前;和摩村—北大村—清水塘—老鹰箐的石林洼地、石林坡地、石林岩丘,发育于中新世至早更新世的高原夷平化过程;早更新世以后,不同地点的石林又经历了改造和再发育,以站屯至和摩村之间的石林表现明显,古石柱上发育小溶槽和加宽、加深原有的裂隙溶槽或溶沟,使石林形态更为丰富。 4.3 石林发育演化模式综上述,在岩性、气候、构造等基本条件具备下,自早二叠世末期,受海西运动影响,本区上升为陆,地势不平,发育有裂隙槽谷,在低洼处发育有大型石芽组合等喀斯特,发育地层是茅口组上段,晚二叠世早期该区沿裂隙槽谷发生了陆相玄武岩喷发,玄武岩充填于古溶沟,造成古石芽、古石柱等被烘烤硅化.此后,该区相对于弥勒、泸西,处于古陆状态,玄武岩被剥蚀的过程中,沿垂直裂隙、节理溶蚀,不同地点的茅口组、栖霞组、石碳系、泥盆系地层中发育了各类石林与石芽;此过程沿至第三纪早期本区发生的断块运动,形成路南古湖,北边、东边的石林遭受改造,盆地接受巨厚的碎屑沉积,形成路南组,石林被其充填埋藏,古湖中心的南移、西移,导至了北、东边地层被剥蚀、古石林等喀斯特的再出露;在此后的抬升、夷平、高原化过程中,古石林被改造,存在于同期的喀斯特高原面上;与此同时,由于路南组局部低地和裂隙,沟通了上覆蓄水体与被埋藏的碳酸盐岩的联系,在低洼的汇水、节理裂隙外,通过垂向的溶冲蚀作用形成了典型的剑状石林,持续的抬升、线状、点状剥蚀使路南组盖层—帽岩的局部被剥蚀,造成如今剑状石林的簇状、群状分布,斜坡地区的碳酸盐岩被坡面、地下径流沿岩石的裂隙溶蚀形成石林坡地,此过程中巴江和地下水、暗河的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各种喀斯特均处于被改造,土下石芽受土蚀作用发生形体变化;局部汇水体与断块运动是不同地点石林等喀斯特差异的直接原因.岩体切割、裂隙性质、裂隙密度分别是形成溶蚀盆地与石林岩丘的重要原因。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