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头的小型化问题,只是为将其安装在运载火箭上并被远程投送发明了条件。而欲使弹头抵达目标区,和成功地实现核爆炸,还必需处理弹头的再入问题。РРР 众所周知,弹道导弹弹头在再入大气层时,速度通常达成~公里/秒,因为受到气动力和气动加热作用,其表面温度达数千开氏度,驻点处可达8000开~10000开而形成“热障”。如此高的温度,不要说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弹头壳体难以承受,即使在弹头壳体上再敷上一层耐高温烧蚀的保护层,也难免被熔化。而且在弹头再入时,还会碰到横向过载、滚动共振及粒子云侵蚀等问题,其轻则使弹头偏离轨道,重则使弹头解体。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大力神”导弹弹头的头几次飞行试验均告失败,“民兵”-3导弹采取的MK-12弹头在前两次再入飞行试验穿越大气层时全部被烧毁。很显然,导弹射程越远,再入速度越大,需要处理的再入技术问题也就越多、越复杂。Р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在弹头再入问题上,朝鲜可能已经有所突破。这一点在“舞水端”导弹弹头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在2021年10月10日为纪念劳动党建党65周年举行的阅兵式上,朝鲜首次公开展示了“舞水端”中程弹道导弹。从“舞水端”导弹弹头图片看,其和“劳动”导弹弹头一样采取了独特的锥-柱,裙式结构设计,即弹头头部为钝锥形,中间呈圆柱形,尾部为裙形。但“舞水端”导弹弹头比“劳动”导弹弹头长度稍短,直径稍大,所以从外观上看头部更钝,且球形端帽底部的面积更大。这种结构的设计可使再入弹头和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快速分散开来,而不致于造成弹头局部的过分烧蚀。有媒体分析认为,“舞水端”导弹的前身为前苏联马克耶夫设计局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SS-N-6潜射弹道导弹。从1992年起,马克耶夫设计局或明或暗地帮助朝鲜处理了“舞水端”导弹弹头的再入问题。但即便如此,有教授指出,假如朝鲜要发展射程3500公里以上的导弹,弹头再入将再次成为其工程技术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