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环节、采取了一些教学手段,成功地完成了教学重点。Р微课的有效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Р我先是以一段抒情的导语引入课题:说起月亮,我们几乎很少会有人说不喜欢,尤其是多情的文人墨客,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拿起中国古人的一本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许多个“月”字来。于是乎,破弄影是月,芦笙筱夜是月,千里婵娟亦是月。中国诗人说:中国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可以让我们的诗人将自己的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这一轮明月,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赏析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这样情景交融的境界,用诗的语言导入诗词鉴赏的课堂,渲染了诗情画意,引人入胜。紧接着播放了自制的微课《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在悠扬的配乐中展示了古诗词中常见的几种月亮意象以及月亮意象的三个作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月亮意象有了清晰的了解。而课程的结尾以微课《苏轼的起落人生》作为呼应,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情境。Р读中设问,开拓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Р诗词的文字是凝炼的,在凝炼的文字里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为了挖掘出这些内涵,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涵。初读之后设计了以“月”为中心词进行组词的课堂训练,引导学生把握词意,高效概括。让学生细读之时同时分析词人借助月亮意象表达志向,设计的问题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勾画出能体现情感的语句,圈点出关键词,加以点评批注)。这样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Р背景资料的有效运用,扩展了课堂,充实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