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笔记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27 |  大小:22430KB

文档介绍
产量为单位面积上各产量构成因素的乘积。田间测产时,只要测得各构成因素的平均值,便可计算出理论产量。Р2.1 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群体)Р禾谷类作物:单位面积穗数(株数×穗数/株)、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Р薯类作物:单位面积薯块数(株数×薯块数/株)、单薯重Р豆类作物:单位面积有效荚果数(株数×荚果数/株)、每荚果实粒数、粒重Р棉花:单位面积有效铃数(株数×铃数/株)、单铃重、衣分Р油菜: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株数×角果数/株)、每角果实粒数、粒重Р茎用作物: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单茎重Р叶用作物:单位面积有效叶数(株数×有效叶数/株)、单叶重Р根用作物:单位面积有效根数、单根重 Р3.2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Р作物产量形成的全过程包括光合器官、吸收器官及产品器官的建成,离不开干物质的形成、运输、分配和积累。Р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分析,作物产量实质上是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取决于光合产物的生产、运输、分配与积累。Р 生物产量=光合面积×光合能力× 光合时间-消耗Р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经济系数Р =(光合面积× 光合能力× 光合时间-消耗) × 经济系数Р光合面积:包括叶片、茎、叶鞘及结实器官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表面积,其中绿叶面积是构成光合面积的主体Р光合时间: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Р光合效率: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同化CO2的毫克数或积累干物质的克数Р在适宜范围内,光合面积愈大,光合时间愈长,光合效率又较高,光合产物非生产性消耗少,运输畅,分配利用较合理,就能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Р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动态遵循Logistic曲线(S形曲线)模式,即经历缓慢增长期、指数增长期或直线增长期和减慢停止期。Р干物质的生产、运输、分配和积累随作物、作物的品种、生育时期及栽培条件而异Р、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