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书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17 |  大小:259KB

文档介绍
边位移的测线布置隧道设计图纸中给出了参考测线布置,具体测点、测线见附图所示。地表、地中沉降的测点布置,主要应布置在洞室中轴线上方的地表或地中,在主点的横轴上也应布置必要数量的点,另外,在沉降区以外还应设置测点作为参照(点位布置见附图)。三、数据分析与反馈3.1施工期间,监测人员在每次监测后,应及时进行校对和整理,同时应注明开挖方法和施工工序以及开挖面距监控量测点距离等信息,工序以及开挖面距监控量测点距离等信息。在取得足够的数据后,还应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函数,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和变化速率,综合判断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并根据变形的等级管理标准及时反馈施工,应确保监控量测信息传递渠道畅通、反馈及时有效,作出结构安全性、经济性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表3.1跨度7m<B≤12m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围岩级别隧道埋深h(m)50≤h50<h≤300300<h≤500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Ⅳ0.10~0.300.2~0.80.7~1.2Ⅴ0.2~0.50.4~2.01.8~3.0拱顶相对下沉(%)Ⅳ0.06~0.10.08~0.400.30~0.80Ⅴ0.08~0.160.14~1.100.8~1.40注:1.本表适用于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硬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大值。表列数值可以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的修正。2.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3.初期支护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1.1~1.2后采用。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表3.2要求确定。表3.2位移控制基准类别距开挖面1B(U1B)距开挖面2B(U2B)距开挖面较远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