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防震减灾与生态文明建设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通过近年来与日本、智利等多震国家强震震害情况对比,我国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明显偏高,人员伤亡明显偏多。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抗震设防水准偏低、农村房屋普遍不设防有关。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切实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使建设工程抗震能力能够与当地地震风险相适应,真正做到Р“地上结实”,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结合当前实际,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Р 一要提高国家地震区划风险水准,提升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农民建设抗震房屋,彻底改变农村房屋不设防的现状。二要切实加强重大建筑工程和容易引起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如核电站、水库大坝、交通、通讯设施等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确保地震后功能不损或能够快速恢复。三要将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地震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将这些地方变成地震时最为安全的场所。四要加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抗震设防要求。Р 加强地震遗迹保护和生态恢复重建。强烈地震发生后,进行震后恢复重建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恢复重建过程中,除生产、生活设施恢复以外,对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和生态恢复重建不容忽视。首先,地震时产生的断层破碎带、断层陡坎以及各种自然地貌的改变。地震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情况等地震遗址、遗迹本身就是自然遗产,是自然生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这些遗址、遗迹保护对加强地震孕育与发生机理研究、建筑物抗震技术研究以及加强社会公众减灾意识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地震后,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地震遗址、遗迹,划定保护区域,制定科学方案进行保护,应当成为震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其次,地震灾害往往对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功能,这才是科学、完整、可持续的恢复重建。Р (作者:河南省地震局局长) Р (责任编辑吕红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