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对流法的正循环形成的溶洞分三个阶段(图3.5.2)。第一阶段水从中心管注入后,沿管状井壁向上冲刷、溶蚀,形成梨形溶洞,溶解速度大于每日10~15cm。第二阶段注入水与卤水混合,向上回流、溶蚀,溶洞发展成圆柱状。第三阶段溶洞进一步溶蚀扩大,卤水浓度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差异,上部浓度低溶解速度快,下部浓度高溶解速度慢,在溶洞周壁出现斜坡,水不溶物覆盖在未溶盐层上,底部溶解作用趋于停止,形成指数曲线形的空心倒圆锥体。荿莇图3.5.2简易对流正循环溶洞发展示意图蒆盐层;2-矿层顶板;3-矿层底板;4-套管;5-中心管;6-套管水泥环;7不溶物;Ⅰ,Ⅱ,Ⅲ-溶洞发展阶段肄葿②井组连通法开采的溶解作用和溶洞形状螈a)两井溶蚀连通开采的溶解作用和溶洞形状袄第一阶段两井各自注水溶解,在水平面上均以钻井为中心呈似同心圆柱向外扩展(图3.5.3),简易对流开采形成的溶洞形状呈似圆锥体,油垫对流法和气垫对流法开采的溶洞形状呈似圆柱体。第二阶段为两井分别形成的圆锥形(或圆柱形)溶洞连通后,注水井和出卤井交替进行,溶解作用自连通通道向两侧扩展,溶洞形状发展成两端呈半圆锥、中部呈楔形的楔状溶洞,或两端呈半圆柱、中部呈长方形的长槽状溶洞。螃蕿图3.5.3气垫建槽连通—梯段法上溶开采溶洞形状发展示意图腿薆b)强制性快速连通水溶开采的溶解作用和溶洞形状薂压裂连通、定向井连通和组合连通均属强制性快速连通,连通的原始通道很小。第一阶段A井注水B井出卤,溶解作用自A井外侧呈似同心圆状向外扩展,由A井至B井随着溶液浓度逐步升高,溶解速度逐渐变慢,溶洞直径逐渐变小,呈A井大B井小的喇叭状(图3.5.4)。第二阶段改为B井注水A井出卤,表现出与第一阶段相反的进程。第三阶段适时调整注水井与出卤井,使溶洞逐渐发展成为两端呈半圆柱、中间呈长方形的长槽状溶洞。虿水采溶洞的实际形状,需在水采过程中借助超声波测井仪定期测量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