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32KB

文档介绍
施,并落实专人监管控制;——(存在D、E级风险)的作业项目,由作业班组以班前会的形式告知所有成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后,方可从事作业活动。对于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要求应符合国家关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49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的有关要求。3.2环境因素的分级与控制根据造成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及其产生后果的严重性程度评价潜在影响等级,通常按照标准从高到低,分为重大、中等、一般三个等级。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作业项目的风险控制应满足以下要求:——存在重大环境因素的作业项目,要建立运行控制程序,采取紧急措施降低环境影响,在采取措施降低环境影响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存在中等环境因素的作业项目,要制定控制目标,编制作业指导书,建立操作规程,加强教育培训。——存在一般环境因素的作业项目,无需采取控制措施但是要保存记录。4危险源、环境因素的变更及持续评审各单位应按上述程序规定,在各项作业活动开始前进行危险源、环境因素的首次辨识与评价,并在发生下列情况时(前),及时进行危险源、环境因素的动态更新与持续评审工作:——对判定现有风险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和充分的需求;——在组织及活动的变更、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设计等变更的相应需求;——对新危险源的相应需求;——对监视活动,事件调查,紧急情况或应急程序测试结果的反馈的相应需求;——法律法规的变化;——外部因素,如新型的职业健康问题等;——控制技术的进步;——劳动力(包括承包方)多样性的变化;——纠正和预防措施所提议的变更;——相关方提出抱怨或合理要求时。相关记录危险源、环境因素清单专项应急预案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技术交底班前会交底记录8.《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办法》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