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北宋调笑转踏研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6KB

文档介绍
与筵席聚会之时,情趣更为高雅,多是“清谈赋诗,投壶雅歌”。“清谈”是盛行于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坐谈玄学问题的活动。“投壶雅歌”则是伴以雅乐歌唱的诗歌。两者都以诗歌为基础,意旨高雅。而中唐以来,筵席之上行《调笑令》,自不如前代文士之聚会有序,但客观上说却更能带动热�[、戏谑的氛围,受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欢迎。尤其在享乐之风盛行的大环境下,“清谈赋诗”这样过于高雅的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文人士大夫取乐的需求,《调笑令》却可以。晚唐五代起,文人士大夫们在筵席上行酒令、撰写词作已经上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取乐方式和进行文学创作的方式了。所以说,《调笑令》在文人士大夫的筵席中流传最广。二.北宋的《调笑转踏》经过唐五代的发展和完善,《调笑转踏》在北宋时期的成就达到顶峰,至南宋则落败矣。“转踏”碎北宋歌舞表演形式的一种。“转”通“啭”,当指婉转反复歌唱,一曲三折,委婉动听。“踏”实则与民间流传的一种娱乐活动“踏歌”和唐代的歌舞戏“踏谣娘”有关。“踏歌”类似于今天蒙古同胞们在篝火晚会上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群体性的歌舞活动。当“调笑”与“转踏”相结合,成为《调笑转踏》时,它就成为了诗词的一种独特的联章形式,并且伴随有歌舞。 1.作家与作品据统计,创作于北宋时期的《调笑转踏》约47首。作者七人,为郑仅、秦观、毛滂、李邴、晁补之、黄庭坚和无名氏。分别有作品《调笑转踏》十二首、《调笑令》十首、《调笑》八首、《调笑令》一首、《调笑》七首、《调笑歌》一首、《调笑集句》八首。 2.体制的固定宋朝的《调笑令》,分有三种体式:一种随唐制,一种是为行酒令所专用,第三种就是二三七七六七六体《调笑令》,亦即《调笑转踏》最常采用的《调笑令》。它常与七言八句的古诗同时出现,诗末二字为词首二字。上述北宋作家正是采用了第三种体式。此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稳定,形成了固定的体式。具体看来,一首完整的《调笑转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