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自动生成沉降观测原始GSI数据软件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基础施工影响的位移观测,按照施工进度的需要确定,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载情况而定,如建筑物在逐渐增高,则在增加荷载的施工过程中保持每天观测一次,后期每星期不少于3次的观测频率;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降雨等情况,要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不均匀位移或严重裂缝时,要立即进行几天一次、或逐日、或一天几次的连续观测;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视地基土类型和位移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要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Р六、裂缝观测Р1、裂缝观测标点的埋设:在裂缝两侧的混凝土表面上进行埋设,并进行编号,然后分别观测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等项目。Р2、裂缝的观测次数,应视裂缝的发展情况而定,一般在发生裂缝的初期应每天一次,在裂缝在显著发展和水位变动较大时应增加观测次数,暴雨过后必须加测一次;当裂缝发展缓慢后,可减少观测次数。对于需长期观测的裂缝,应考虑与位移观测的次数相一致。Р3、裂缝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Р1)、裂缝的分布位置、走向和长度的观测可采用绘制裂缝分布土法。Р2)裂缝宽度观测可采用裂缝放大仪法、游标卡尺法、千分表法、着色法、传感器自动测记法、塞尺测量法、光纤法或应变片法等。Р3)裂缝的深度观测可采用超声波法等。Р4)裂缝观测周期应根据裂缝变化速度确定。在裂缝发生初期可每半月观测1次;裂缝趋于稳定后,可每月观测一次,直至裂缝不在发展为止。当裂缝加大或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加密观测次数。Р5)裂缝宽度观测精度不应低于0.05mm,裂缝长度和深度观测精度不宜低于1mm。Р4、裂缝观测应提交下列成果:Р1)裂缝分布图;Р2)裂缝观测记录表;Р3)裂缝发展过程图;Р4)裂缝与其他相关因数的关系资料;Р5)裂缝观测成果报告。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