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体识的基础眼根(视神经)、耳根(听觉神经)、鼻根(嗅觉神经)、舌根(味觉神经)、身根(触觉神经)属于细微色体。五官之识觉的功能完全是直觉,没有思维活动。成佛时这种细微色体五根和与五根不可分离的五官识,经过修炼净化,转化为智能。因这种智能是无分别现观,如镜现影,故称“圆镜智”。圆镜智的人格化的佛,在密宗中称大日如来、遍照金刚。“受蕴”是人体身心的感觉功能。从性质上分,有身心感觉舒服愉快的“乐受”,感觉不舒服、不愉快的“苦受”和感觉不苦不乐、不喜不憎的“中性感受”三种。受蕴经过净化,成佛时转化为“平等性智”。因为一菇苦乐感觉起源于虚妄心识,断除二障,已无妄心,苦乐的幻觉消失,诸种感受完全变得相同,诸法平等,人世的荣辱、得失、爱憎、苦乐、生死等对身心引起的不同感受完全消失,这种境界便是佛的“平等性智”。平等性智人格化的佛称“宝生佛”。众生的苦是一种苦的感受,无苦的感受就是乐。生命最宝贵的是快乐,这种智慧境中,苦乐平等,无乐无苦,故称“平等智”为“宝生佛”。“想蕴”是一种能分辨事物具体形象、标志,判断事物性质的认识功能。由众生的想蕴将各种事物分成可爱的、可恨的和中性的,然后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无端生爱恨,由爱恨引起各种造业行为。众生的这种分辨功能,受众多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客观事物真相的妄想妄执占主要地位。如果没有妄想妄执,就不会产生爱恨烦恼。克服烦恼,首先要断除妄心妄执,其根源就在这里。经过净化,在成佛时,这种想蕴就化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的人格化的佛是阿弥陀佛,译义为“无量光”。无量光佛所代表的妙观察智,实质上就是遍知一切的事相智。“无量光”就代表遍及十方万物的妙智慧。“行蕴”是色、受、想、识“四蕴”范围以外一切心理活动的总称。行蕴有与心识有关的相应性行蕴和与心识无关的不相应行蕴(详见《俱舍论》)。行蕴经过净化,到成佛时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