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研究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结论是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另一方面证明北京市各券别投放结构是基本合理的。从对比结果还可以看出,实际投放的各券别情况更接近于模型中支付优先的结果。 2012年上半年,北京市各券别实际投放中10元和1元券的实际投放比例高于模型结果,50元和20元券的实际投放比例低于模型结果,5元券实际投放比例与模型结果基本相同。实际投放量与模型结果发生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人支付偏好不同(即非理性人和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影响)、各券别人民币磨损率不同、供应不是完全充足的,以及现金管理需要等因素造成的。五、结论和建议本文通过需求理论模型的探析,主要提供了研究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的一种方法或思路,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根据本文的研究,对人民币的生产和供应工作,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使用偏好调整生产供应结构。由于使用者的支付习惯不同,对部分券别的需求会脱离模型理论结果。从北京市2012年上半年各券别发行基金投放情况可以看出,使用者对1元和10元券的偏好明显高于5元、20元和50元券。为满足这种需求,可以在理论推导结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1元和10元券的生产供应比重,适当减少5元、20元和50元券的生产供应比重。二是根据现金供应政策调整生产供应结构。例如近年来人民银行持续推进辅币硬币化,北京市流通领域中硬5角、硬1角逐渐取代了纸5角、纸1角。硬币沉淀比例高,不易携带,不易磨损,流通领域中累积量逐年增加,将会逐步减少在券别需求结构中的比重。三是着力提高人民币的自我调节能力。虽然通过研究理论模型可以确定一个各券别间合理的比例关系,但“流通中现钞券别结构完整状态总是相对的。货币发行和现金投放的目标之一就是在保证总量供给的前提下,通过必要的调节,使流通中现钞券别结构经常保持于一种动平衡状态之中。”因此,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券别结构体系的自我维系、自我调节、自求平衡的能力,才是保证合理券别结构的长远策略。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