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

上传者:菩提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3702KB

文档介绍
堆肥”和“不可堆肥”更通俗易懂,这种来自民间的智慧,让垃圾分类效果一下子提升了。后来,村民又把它概括为“会烂的”和“不会烂的”,解决了农民垃圾分类“不会分”的难题。Р会烂的垃圾,就作肥料。这下视肥料如宝的村民乐了,更没了抱怨声。Р如今,之前数落村书记姜宝钗的李根娣也都能张口就来:“会烂的垃圾放绿色桶,不会烂的放灰色桶。”Р2、农村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的科技力量Р“没有科学技术的力量,金华的农村垃圾分类就没办法贯彻得如此彻底。”Р———金东区农村垃圾分类办副主任王瑞良Р随后,金东区进一步探索出了垃圾“二次分类”的模式:农户将垃圾分为“会烂”和“不会烂”之后,村里的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分类处理。会烂的,沤肥;不会烂,但能卖钱的回收,不能卖钱的运走。Р然而,以前不少其他地方的垃圾分类试点,往往止步于分类无害化处理这“最后一公里”。Р“会烂的”和“不会烂的”垃圾分类向垃圾循环使用迈出了一大步。“会烂的垃圾经过科学处理可以到农田里去发挥作用。”金东区农村垃圾分类办副主任王瑞良说。Р今年春节前,市治水办在金东区澧浦镇后余村试点,推广建立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站。站里的沤肥房利用浙江大学研发的好氧堆肥加微生物辅助技术,只要40多天的发酵,堆肥池里的垃圾就可变成棕色的有机肥,解决了分类无害化处理这“最后一公里”。Р2015年4月,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镇区垃圾处理中心在澧浦镇建成投入使用。该处理中心拥有比沤肥房更先进的机械高温发酵技术, 24小时垃圾就能被处理成颗粒有机肥。每天能处理1吨垃圾,加上原先配套的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站,可满足8000人的垃圾处理需求。Р王瑞良说,科技让垃圾分类拥有了变废为肥的神奇功效,实打实的好处,农民看得见摸得着。Р金东区澧浦镇东张村76岁的老农张樟彩是沤肥房的常客,家里一亩三分地的肥料都从这里取用。说起垃圾分类,他竖起大拇指:“垃圾分类能变出肥料,太好了。”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