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唐代山水田园诗背后的城市意象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37KB

文档介绍
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终南望余雪》)。据说祖咏因为此诗“意尽”,不肯画蛇添足以符合规定句数,没有能够通过进士试,反而让此诗更加引人注目,受到更多的好评。诗中所写显然是从长安城中远望终南山的情景,长安城与终南山的空间位置相距甚远,但它们在诗中成为了完整的整体。王维在终南山的隐居细究起来也只是对城市的回避,辋川别业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他的衣食住行都不能没有长安城的供给,在他的山水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绝对不是自己: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林叟是山野之人,他们不存在隐与不隐的选择,因为他们本身就不为人知。王维却不同,他是高级官吏,又是名闻天下的诗人,他的“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恰好写出了自己城市人的身份。虽然说“无还期”,但显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如果真的“无还期”,恐怕他不能如此悠闲地作诗了,如此惬意地赏读自然,所以他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所属的群体中。道理很简单,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人口的喧嚣,隐士的生活也就不存在了。他用诗歌反抗自己生活城市的环境,用今天的城市学观点来说,其实他是希望城市变得更美好。三、山水诗与城市的谐调山水田园诗所咏的自然是一种与人工设计的城市的对立,但这种对立并非是绝对的。在某些诗人身上,山水诗与城市可以和谐,山水成为城市生活之外的另一种情境,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世界。Р 事实上,当城市生活让诗人充满希望和憧憬时,他们眼中的城市风光与自然美景并无显著的差别。“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长安路》);“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李贺《沙路曲》)……这些诗句表现的不只是作者对城市的观感,更是他们对城市生活的热情。然而,由于诗人的感情表达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他们对城市失意和无望时,眼中的城市便成了另外一副面孔: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