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党校在职研究生)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59 |  大小:369KB

文档介绍
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是按照既定的次序,而是后起的部门或国家逐渐赶上并超过原来走在前面的工业部门或国家。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这种不平衡规律不是通过渐进形式而是通过跳跃形式实现。这种实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甚至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削弱帝国主义力量。Р2.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Р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导致了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的形成。这种薄弱环节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冲破帝国主义战线、夺取革命胜利的机会。地处东西方之间的俄国,由于国际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日益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和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成为革命的发源地。在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下,俄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Р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学说,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主动进攻精神,为俄国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Р3.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中,俄国1917年2月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迅速取得胜利。1917年4月初,列宁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纲”.确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新方针。在武装起义条件成熟以后,列宁及时地抓住了起义的时机,不断地给党中央写信,.建议立即起义。列宁两次直接主持中央委员会,做出武装起义的决定。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赤卫队、革命士兵在俄历lO月25日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革命,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俄国土地上推翻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Р(三)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理论Р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